GMAT 不只是考試,而是一種思維訓練
- donzgmat
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
很多人以為 GMAT 考的是數學與英文,但事實上,它更像是一場關於「思考品質」的測驗。
尤其在 Data Sufficiency 與 Critical Reasoning 這兩個部分中,GMAT 會需要考生學會思考:
「我真的需要更多資訊嗎?」
「這個結論真的有邏輯嗎?」
這兩種自我提問,正是訓練出高階決策者思維的關鍵場域。
就如同我自己在沈思任何的題目的時候都會做以下的行為:
首先,先想「條件」再看「題目」,許多人一看到題目就開始計算和推理,但高手會先問:「我需要什麼資訊才能回答這題?」這樣能避免被題目牽著走。接著,在腦中快速的建立邏輯樹,訓練自己用邏輯判斷:「條件(1)能推出唯一解嗎?」、「條件(2)能嗎?」、「兩者結合是否必要?」。最後,錯題分析時,重點不是檢討算錯,而是反省哪裡判斷錯誤,每次錯題都問自己:「我在哪個步驟假設太多?」、「我忽略了哪種可能性?」。
而事實上這樣子的邏輯思維,經常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,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一篇新聞報導時,不妨問自己「這個結論有足夠資料支持嗎?」,例如:某個品牌在最近受到非常多消費者的青睞,主要體現在銷售額度成長了20%,這時候我們腦海中應該會浮現一個邏輯樹「某品牌銷售成長20% ⇒ 消費者更滿意」,但是GMAT的考生應該就會懷疑其真實性,例如:銷售額的成長可能是因為折扣或新產品的推出,並不是品牌本身受到更多的認同。這樣的批判性思維其實完全符合 Data Sufficiency 以及Critical Reasoning的精神,在日常推理中可以實時修煉。
無論是 Data Sufficiency 的「資料判斷」還是 Critical Reasoning 的「假設質疑」,GMAT 都在鍛鍊同一件事:清晰、結構化、主動推理的思維。這樣的能力,不僅讓你在考場上更冷靜,更讓你在商業決策、職場溝通,甚至日常生活中,能做出更有根據的選擇。GMAT 最終考的不只是分數,而是你能否成為一個「思考得比別人更清楚」的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